尿失禁與骨盆鬆弛

-----懷孕與生產的代價 !?

 回首頁

婦產科 主治醫師 楊正祥

  婦女朋友們在懷孕生產後, 或多或少會出現下腹部有下墜感, 嚴重的會出現尿失禁, 大便失禁, 子宮脫垂, 膀胱膨出, 直腸膨出等病症. 這一些症狀造成了個人在社交場合或衛生習慣上極大的不便與困擾. 每當咳嗽, 打噴嚏, 跑步, 上下樓梯或肚子用力時便會出現漏尿 ( 此時腹壓增加而尿道壓力並未相對地增高 ). 所謂的尿失禁是一種非意志性的尿液漏出狀況. 這種現象有可能是因為生產的時候直接造成骨盆軟組織受傷, 筋膜肌肉受損, 局部神經去神經化, 膀胱頸及尿道支撐組織遭到破壞, 減弱了骨盆底部的支持功能. 如果加上年紀老化, 缺少荷爾蒙的刺激與腹壓的增加或曾經動過骨盆腔手術, 此時就會發生前述的症狀了.

  而孕婦會發生尿失禁的原因, 可能是懷孕時尿道膀胱後角的角度改變所造成的, 不過這種情形大部分是短暫性的. 懷孕期間由於受到多種荷爾蒙 (動情素, 黃體素, 鬆弛素 ) 的影響, 骨盆組織會較平常脆弱也較有延展性, 相較之下也較易受傷. 這些情形大部分是可逆性的, 但是有些孕婦在生產完後, 從此就無法回復而造成了骨盆底部組織功能失常. 一般來說, 骨盆肌肉組織因為懷孕時子宮長期壓迫與生產當中第二產程延長而造成骨盆底的鬆弛為發生尿失禁的主要原因. 其它因素還包括: 懷孕生產的間隔時間太近, 高孕前體重, 較大的懷孕週數, 懷孕次數過多, 母親年齡, 胎兒體重過重, 會陰切開術的方式等都有些許的關係. 根據研究指出, 陰道生產方面以第一胎生產時對骨盆底部組織所造成的傷害最大. 陰道生產也比剖腹生產較易發生尿失禁.

  產後的婦女約有三分之一會出現嚴重不等的尿失禁, 但是大部份會回復正常, 只有百分之三是屬於經常性漏尿. 由於產後兩個月以後, 有一半以上產婦的陰部神經功能會復原, 所以有人建議應該於同時期積極的做提肛肌運動 (骨盆底肌肉運動 ), 並且避免做粗重的工作. 如此對降低尿失禁的發生率是有幫助的. 一般來說, 骨盆底肌肉運動須持續三個月以上才能看得到初步的成效.

  如果保守療法中的提肛肌運動, 骨盆底電剌激治療或葯物治療都無效時, 就要考慮手術治療了. 尿失禁的手術治療包括: 陰道前壁修補術, 恥骨後陰道懸吊術, TVT手術, 骨盆重建手術等方法.

  預防產後尿失禁的方法包括: 避免拿重物, 腹部少用力, 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少憋尿, 維持正常體重, 更年期要適當地補充荷爾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