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策略 選擇權輕鬆獲利


黃文章(建華期貨顧問事業部襄理)

選擇權套利在實務操作上並不容易,經常會因為機會稍縱即逝、買賣價差過大或是成交量不足未能迅速成交等因素而無法順利進行,但無風險的特性仍相當迷人,且透過套利策略也可以讓投資人更加瞭解選擇權商品的特性,進而提升獲利機會,不失為一項重要課題。

以下為讀者解析幾項套利策略的操作手法及適用時機:

一、逆轉組合+賣出期指

買進買權並且賣出相同履約價格與到期日的賣權,則形成一逆轉組合,其到期損益表現相當於作多指數。假設投資人買進6,100點台指買權支付權利金50點,並且買出6,100點賣權收取權利金135點,此一逆轉組合的損益兩平點位於6,015點,如果台期指此時的價格在6,020點,則兩者之間將存在5點的套利空間。

逆轉組合+賣出期指的套利策略,適用於期指價格受到高估的時候。

二、轉換組合+買進期指

買進賣權並且賣出相同履約價格與到期日的買權,則形成一轉換組合,其到期損益表現相當於放空指數。假設投資人買進6,100點台指賣權支付權利金135點,並且賣出6,100點買權收取權利金50點,此一轉換組合的損益兩平點位於6,015點,如果台期指此時的價格在6,010點,則兩者之間將存在5點的套利空間。

轉換組合+買進期指的套利策略,適用於期指價格受到低估的時候。

三、多頭價差+空頭價差

買進較低履約價的選擇權並且賣出相同到期日且較高履約價的選擇權,則形成一組多頭價差;反之,賣出較低履約價的選擇權並且買進較高履約價的選擇權,則形成一組空頭價差。買權與賣權都分別可以組合成多頭或者是空頭價差。

一組多頭價差搭配一組同為買權或同為賣權的空頭價差,視其履約價是否重複,則分別成為蝶式或者是兀鷹式的價差策略;而蝶式或兀鷹式價差策略有時則存有無風險的套利空間,其關鍵在於賣出選擇權所收取的權利金是否大於買進選擇權所支付的權利金。

以3月15日台指選擇權的最後成交價為例,買進5,700點買權並且賣出5,800點買權形成一組多頭價差,賣出5,800點買權並且買進5,900點買權形成一組空頭價差,兩組價差策略搭配起來便成為買進蝶式的價差策略,其間則存有32點的無風險套利空間。(請參閱附表上)

四、逆轉組合+轉換組合

買進買權並且賣出相同履約價格與到期日的賣權,形成一逆轉組合,其到期損益表現相當於作多指數;買進賣權並且賣出相同履約價格與到期日的買權,則形成一轉換組合,其到期損益表現相當於放空指數。一組逆轉組合搭配一組轉換組合,則形成盒狀價差策略,並且也有無風險套利的機會,關鍵在於逆轉組合的損益兩平點是否低於轉換組合。

以3月23日台指選擇權的最後成交價為例(參閱附表下),買進6,400點買權並且賣出6,400點賣權的逆轉組合其損益兩平點位於5,993點,相當於5,993點作多指數;買進6,100賣權並且賣出6,100買權的轉換組合其損益兩平點位於6,015點,相當於6,015點放空指數。因此如果同時建立此逆轉組合與轉換組合形成盒狀價差策略,則可以獲得其間22點的無風險套利空間。

【2005/05/15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