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可分三大部分:
.....................................................
選擇權交易策略簡介
主要可分三大部分:
一、 單一選擇權的操作
單一部位的操作是其它各種交易策略的基石,若有清晰的觀念則千變萬化的組合皆可迎刃而解,其操作的時機大致如下:
買入買權 (Buy or Long one call)買買權(Buy calls)
1. 預期標的物價格上漲
2. 將買進標的物決策遞延
3. 降低直接放空標的物(現貨或期貨)的風險
對於看好大盤行情又想以小博大的投資人而言,指數期貨與未來即將開放的指數選擇權,皆符合高槓桿倍數的需求,不同的是,前者具有相當大的價格下跌風險,一旦投資人保證金不足,很有可能被上下變化劇烈的盤勢震出場外,反觀買權,由於最大的損失僅限於期初投入的權利金,雖然需承受時間價值逐日消逝的成本,但以最大虧損的角度來看,買進買權是比操作指數期貨安全的多。
買入賣權 (Buy or Long one put)買賣權(Buy puts)
1. 預期標的物價格下跌
2. 將賣出標的物的決策遞延
3. 降低直接作多標的物的風險
如果投資人擁有一籃子足以緊跟大盤表現的股票組合,買進約當金額數量的指數賣權等於是進行組合保險(Portfolio Insurance)的動作,因為經由買進賣權,整體組合的損益將近似買進買權的損益,不過這對投信基金而言,似乎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畢竟一般投資人不會同時持有太多種類的股票才是。另外,大多數投資人買進賣權的原因,不外乎單純的看壞股市,當然,直接放空指數期貨也是一個辦法,只是如同上段所述一般,所需承擔的可能最大虧損是完全不同的。
賣出買權 (Write or Short one call)賣買權(Sell calls)
1. 預期標的物價格會稍為下跌
2. 為已持有的標的物設定賣點,且嚴格執行
3. 為已持有的標的物提供有限度的避險
雖然小幅看空時可以考慮賣出買權,不過除非為了組成其他價差交易策略,或者具有十足把握該買權到期前不會有履約價值,不然考量該交易的虧損風險,正常情況下應該咸少有人會這樣做;倒是有一種情境,可以試著賣些買權,那就是對於持有多頭指數期貨部位,且已有相當程度獲利的投資人來說,如果擔心指數短線拉回將侵蝕獲利,可以採取逢高賣出買權的策略,如果指數真的回檔,收取的權利金應可適度彌補被侵蝕的獲利,萬一不幸大盤繼續上攻,也不至於發生額外虧損,因為期貨與選擇權兩端的損益將具抵消作用。
賣出賣權 (Write or Short one put) 賣賣權(Sell puts)
1. 預期標的物價格會稍為上漲
2. 為欲持有的標的物設定買點,且嚴格執行
3. 為已放空的標的物提供有限度的避險
在具有股票選擇權的國外市場,如果投資人看好特定股票,想在某一價位以下買進該股票,通常會賣出以該股票為標的且履約價格與心中價位接近的賣權,假設該賣權最後回到價內狀態,則投資人有義務以該履約價格買進股票,正好符合投資人想長期投資該股票的初衷,而且實際上的買進成本為履約價格減去權利金收入,即使不幸該股票一路往上漲,投資人也將因此獲得所有的權利金,何樂不為。
二、 價差選擇權交易Bull Spread
這種策略屬於較為複雜的交易形態,對於初學者而言,可能不易理解,不過若能充份理解Bull Spread的操作原理,則對於了解選擇權會大有幫助。價差選擇權交易指的是將同一類但不同系列的選擇權組合起來的投資策略。
所謂同一類,即指皆為Call或皆為Put,稱作水平價差,
所謂不同系列,即指組合的月份不同或履約價不同,稱作垂直價差。
若二者皆不同,則稱作對角價差。
就像大多數的選擇權交易策略一樣,價差交易也有多頭與空頭兩種,由於此交易策略對剛入門的讀者而言比較不容易理解,因此多頭與空頭的策略應該一同研究,比較容易理解。
1. 看多價差交易Bull Spread with calls(多頭價差組合):買進履約價較低的買權同時賣出履約價較高的買權,兩買權的數量與月份皆相同
A. 若以買權來組合,則買入履約價較低之Call,並賣出履約價較高之Call
Bull Spread with puts:買進履約價較低的賣權同時賣出履約價較高的賣權,兩賣權的數量與月份皆相同。
B. 若以賣權來組合,則買入履約價較低之Put,並賣出履約價較高之Put
運用時機:
顧名思義,這是一個適合運用在看多時的策略,多頭價差組合的損益乍看之下很像買進買權,只是獲利空間在某一個標的指數位置以上便被切掉了;至於和買權不同的地方,如圖形所示,以買權組成的多頭價差策略而言,預期上漲空間相對有限,因此買了一個買權之後,再加空一個履約價格較高的買權,先收取一些權利金,同時期待標的指數小幅上漲之後,再獲利出場。
在最大損失與最大獲利空間的計算方面,買權多頭價差之最大損失為付出之權利金,最大收益則為兩買權履約價格之差減去該筆權利金;而賣權多頭價差之最大收益為收取之權利金,損失底限則為兩賣權履約價格之差減去該筆權利金。
用買權或賣權組成多頭價差組合最大的差異在於權利金與保證金,實際上,前者建立組合時需要付出權利金,但毋須繳交保證金,而後者則可以收取權利金,但也因此必須依規定繳交保證金,以避免組合持有者遇虧損時無法履行義務。
2. 看空價差交易Bear Spread with puts(空頭價差組合)買進履約價較高的賣權同時賣出履約價較低的賣權,兩賣權的數量與月份皆相同。
A 若以賣權來組合,則買入履約價較高之Put,並賣出履約價較低之Put
.B. 若以買權來組合,則買入履約價較高之Call,並賣出履約價較低之Call
運用時機:
極度看空時,投資人直接買進賣權將可以獲得最大利益,且最大損失只有進場時支付的權利金;但如果只是微幅看空時,投資人除了買進賣權之外,亦可考慮放空另一履約價格較低的賣權以收取些許權利金,使整體空頭價差組合的進場成本不至於像單純買進賣權那麼高,不過,被犧牲掉的是標的指數大幅下挫時的潛在獲利。
在眾多的賣權合約當中,究竟應該買誰賣誰呢?
考量因素有二:
一. 設的標的指數區間,如果預期指數可能的支撐位置在5400點,建議賣出履約價格在5400點附近的賣權,並且當指數跌至該位置附近時,即可考慮獲利出場,因為即使指數繼續下挫,獲利情況並不會有大幅變化。
二. 買賣賣權時,如同其他策略一般,宜注意進出場當時的隱含波動率,儘量避免買(賣)在隱含波動率高(低)的時點,至於所謂隱含波動率的高低與否,可參考現貨指數的歷史波動率,及過去一段期間各合約的隱含波動率情況來決定。
3.蝶式價差交易
在單一交易策略或兩個選擇權一多一空後,即可組成多頭或空頭價差交易策略,而當交易策略涉及更多一個多頭價差加一個空頭價差組合成的策略時,則變成蝶式價差交易。
組成方式:
Butterfly Spread with calls:買進履約價較低及較高的買權各一口,同時賣出履約價介於中間的買權兩口,所有買權的到期月份皆相同。
假設市場上有下列三個買權的報價:
C1: 400 (K1=5300)
C2: 280 (K2=5500)
C3: 90 (K3=5700)
買進一口C1和C3,同時放空兩口C2,即可組成蝶式價差組合。
運用時機:
在平常的市場狀況下(即未出現套利機會),預期大盤狹幅盤整時,即可嘗試買進蝶式價差組合,組成一個與Short Straddle動機與損益圖形類似的交易策略。由於不想承受與預期相反,即標的指數大漲或大跌時的潛在巨幅虧損,透過蝶式價差組合,可以達到把最大虧損限制在某一範圍內的目的,當然,要達到該目的代價是得多付出些權利金。
4.時間價差交易
選擇權有一個重要的特性,那就是隨著到期日的接近,時間價值消逝的速度會加快,以常理推論,快到期的選擇權能夠因繼續持有而獲利的期望值已越來越小(如果標的物波動率固定不變的話),因此,即使標的物價格及履約價值維持不變,即將到期的選擇權在時間價值方面的消逝速度,將較遠月份選擇權為快,依此概念,而有所謂的Calendar
Spread:時間價差交易。
組成方式:
Calendar Spread with calls(puts):買進遠月份買(賣)權,同時賣出等量且履約價格相同之近月份買(賣)權,即可組成時間價差組合。
運用時機:
時間價差組合的獲利機會出現在標的指數變化不大的時候,基本上,它是一個獲利及風險都不高的投資策略,對於比較積極尋求獲利機會的投資人而言,通常有兩種選擇,一是採取其他類似的交易策略如Short
Straddle(賣出跨式組合)等等,二是選擇價外的買權(或賣權)進行時間價差交易,如果行情出現有利走勢,搭配適時的單邊策略,也可能出現本小利大的獲利機會。所謂有利的行情走勢及適時的策略,指的是如果時間價差組合中的近月份選擇權,在到期時未能回到價內的狀態,對投資人而言,等於擁有一個成本相對低廉的選擇權多頭部位(原本為遠月份的選擇權合約)經由繼續持有該選擇權,只要標的指數出現一波段行情,將可獲得不錯的報酬。
另外,在進行時間價差交易的期間,一旦因為行情未如預期而發生虧損,比較保險的作法當是同時反向平倉多空部位,或等待近月份到期的同時決定要不要賣出多頭的選擇權部位,除非有十足把握,切忌平掉一隻腳(legging
out)後留下單邊空頭部位,因為相較於進行時間價差交易的期初投入資金來看,如此做的風險將相當高。
三、 混合式選擇權交易Strangle
Strangle策略主要是將兩個單獨的選擇權買及賣策略集合,同時操作,由於策略上對市場的變化都能有效的反應,因此適合在標的物正處於大幅波動的情形。混合部位指的是同時買進或賣出權利期間相同的Call或
Put,若履約價相同,則形成跨式(Straddle) ,
若履約價不同則組合成垂直混合式(Strangle)。
(1) 跨式組合
1. 買進履約價相同的Call 和Put,形成下跨式,當期貨大漲或大跌時獲利。組成方式:
Long Straddle(買進跨式組合):同時買進相同數量、且同月份同履約價格的買權和賣權
運用時機:Long Straddle適合運用在預期盤勢不是往上突破就是往下重挫,即將大漲或大跌的時候,此時並不需要明確預設到底大盤會往那一個方向,例如去年面對總統大選結果不明,卻可清楚預期選後不是出現慶祝行情就是將會發生恐慌性賣盤時,此策略即可兩者兼顧,這是買進跨式組合的好處,當然,羊毛出在羊身上,想要兩端都可以獲利,代價是需要多付出權利金。
2. 賣出履約價相同的Call 和Put,形成上跨式,當期貨在損益兩平區間盤整時獲利。
Short Straddle(賣出跨式組合):同時賣出相同數量、且同月份同履約價格的買權和賣權。
至於Short Straddle,獲利機會則出現在標的指數徘徊在履約價格附近時,換言之,盤整時期最適合進行此交易策略。由於是放空買權和賣權(亦即Short
Theta和Vega),因此,選擇價平附近的合約(時間價值較高),且隱含波動率處相對高檔時進場,可以獲得較佳的時間價值消逝,及隱含波動率向下修正的好處,惟須留意指數大幅變動時此交易策略的Delta風險,宜善設停損區間,以避免面臨大賠及保證金追繳的問題。
(2)勒式組合
Long Strangle(買進勒式組合):同時買進相同數量、同月份但不同履約價格的買權和賣權
策略的應用時機而言,勒式和跨式組合如出一轍,Long Strangle適合運用在預期盤勢即將大幅波動的期間,而Short Strangle的獲利機會則出現在標的指數進行區間盤整時,另外,面臨的風險也相當類似,儘管如此,兩者仍有下列差異:
買進勒式 vs. 買進跨式
通常買進勒式的建構成本較跨式低(咸少有人會同時用價內的買權及賣權建構勒式組合),主要是因為成份買(賣)權的履約價格較高(低),使得履約價值及權利金較低所致,不過低建構成本相對應的代價,就是損益兩平點的區間較寬,萬一指數振盪區間不如預期的大,該策略最後以小賠出場的機率將大增。
Short Strangle(賣出勒式組合):同時賣出相同數量、同月份但不同履約價格的買權和賣權。
賣出勒式 vs. 賣出跨式
買進勒式的建構成本低,從相反的角度來看,代表賣出勒式的潛在獲利空間相當有限,儘管買權及賣權履約價格的差距拉大了可能獲利的指數區間,不過微幅的潛在獲利空間可能讓多數投資人興趣缺缺。當然,折衷的辦法是選擇履約價格差距較小的買賣權進行配對,以提升可能的獲利空間。
(3)套利交易策略(Arbitrage)之前介紹的選擇權交易策略,有的適用於多頭行情,有的適用於空頭時機,有的適用於大起大落的盤勢,也有的適用於盤整的盤勢,無論如何,這些交易策略都需要對行情有一定的判斷與想法,而且一但判斷錯誤,損失也就伴隨而生。但是,選擇權交易策略除了這些具有風險性的策略以外,還有一些交易策略是利用市場的非效率性來賺取穩定的獲利。
首先考慮下列的選擇權組合:
1. 買進一口履約價為5,000買權;
2. 賣出一口相同履約價,相同月份的賣權;
這樣的選擇權組合之到期損益情況如下列左圖所示,令人驚訝的是,不論到期時指數的位置為何,投資人都像是在5,000點買了一口期貨,因為若指數高於5,000點,賣權價值將歸於0,而執行買權可獲利(到期結算價-5,000)點,相反的,若到期時指數低於5,000點,買權價值將歸於0,而賣權部位則損失(5,000-到期結算價)點,因此無論哪一種情況,這個組合就像是一個買進價格為5,000點的「合成期貨」。相反的,若同時賣出買權與買進相同履約價的賣權,則可形成空頭部位的「合成期貨」。
既然同時買進買權與賣出相同履約價的賣權可以複製成合成期貨,理論上合成期貨的價格與實際期貨的價格應該要相同,否則即存在著套利機會
選選擇權套利交易即是藉由實際期貨與合成期貨間價格的不一致性,買進價格低估的一方,賣出價格偏高的一方,由於兩者到期的損益會趨於一致,因此投資人可以穩當地賺取兩者之間的價差。假設指數到期位置為S,現在期貨價格為F,履約價為K的買權價格為C,履約價為K的賣權價格為P,實際期貨到期的損益為(S-F),合成期貨到期的損益為(S-K)-(C-P),由於兩者的到期損益理論上應該相同,因此存在下列的關係式:
S-F=S-K-(C-P),化簡即得: C-P=F-K,在不考慮資金成本的情況下,此即為選擇權理論中相當重要的Put-Call
Parity理論。只要市場上出現違背Put-Call Parity的情況,也就是出現套利機會的時候了。以下我們將介紹幾種與Put-Call
Parity相關的套利交易策略。
1. Conversion:
此為同時買進期貨,賣出合成期貨的策略,當投資人
發現買進期貨較合成期貨便宜時,亦即當(C-P)大於(F-K)時,即可採取此種「買低賣高」的無風險套利策略,其到期的損益圖如右圖所示。
2. Reversal:
此交易策略正好與Conversion相反,為同時買進合成期貨,賣出期貨的策略,當(F-K)大於(C-P)時,即可運用此交易策略。
3. Box:
此為同時利用兩個不同履約價格所組成的合成期貨所產生的交易策略,如果投資人買進履約價較低(K1)的合成期貨,賣出履約價較高(K2)的合成期貨,即為買進Box策略,到期時投資人可以獲得(K2-K1),因此,當期初兩個合成期貨的價格的差值小於(K2-K1),即存在套利機會。相反的,買進履約價較高(K2)的合成期貨,賣出履約價較低(K1)的合成期貨,即為賣出Box策略。
通常,一個成熟的選擇權市場,往往是具有相當流動性與效率性的市場,因此套利機會常常稍縱即逝,具有眼明手快特性的投資人才容易掌握到套利的機會。台灣的選擇權市場即將開放,在市場開放之初即有可能因欠缺流動性而出現不少套利機會,投資人不妨張大眼睛努力觀察,再搭配快狠準的下單動作,賺取無風險報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