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擇權避險操作 教你四撇步
|
|
|
在股海浮沉的投資人,隨時都在擔心手中持有投資組合的下跌風險,在股市連番下挫的時刻擔心,在股市上漲的時候也擔心高點是否不遠,自從期貨與選擇權這些衍生性商品出現之後,為投資組合「避險」的呼籲便甚囂塵上,其實所謂的避險,說穿了就是為自己沒有十足把握的策略買個保險,它在原有策略奏效的時候是個惱人的費用,永遠都侵蝕了美好的獲利,但在原有策略失敗的時候卻是個飽受歡迎的傢伙。
因此,當我們對於手上投資組合的獲利情況越來越沒有把握時,避險的需求便愈發高升,然而,究竟怎麼樣的避險方式才是最好的呢?避險的方式有千百種,避險既然會侵蝕獲利,其方向必然與原有投資組合的策略相反;換句話說,投資人手上若持有證券的多頭部位,考慮以期貨、股票選擇權或指數選擇權為該證券多頭部位進行避險時,則其避險部位必是空頭部位。
但是避險的策略絕對不是簡單地與原先部位相反即可,所有的策略決定最終仍與交易人對市場於一定期間內的多空判斷有關,以下便就一般常見的選擇權避險方式作一簡單介紹。選擇權的組合策略雖多得令人眼花撩亂,不過常見的空方策略則有以下四種,這些策略均蘊含著對後市看空的態度,不過在看空的程度上卻有顯著不同,相信對選擇權略有接觸的交易人多已熟悉這些策略:
策略一:買進賣權。特色是支出成本低廉固定,且避險效果佳,惟權利金因時間價值流逝而使盤整時仍需蒙受損失。
策略二:賣出買權。特色是進場時便有權利金收入,不過同時需支付一筆保證金,而避險效果亦屬有限,最大獲利來源為時間價值。
策略三:買權空頭價差。特色是同時買進與賣出選擇權,不會完全白白地損失權利金的時間價值,較適合在指數並未出現大跌而僅是緩步走跌的格局時使用。
策略四:賣權空頭價差。特色是,同時買進與賣出選擇權,不會完全白白地損失權利金的時間價值,較適合在指數並未出現大跌而僅是緩步走跌的格局時使用。
由操作實例中的到期損益觀察,避險效果最好的是策略一的買進賣權莫屬,不過這也代表交易人在進行避險部位建構時「相當」擔心下跌的風險,才會選擇以這個策略進場;而選擇賣出買權的交易人主要則是意圖鎖定原有策略的利潤,並同時賺取時間價值;挑選空頭價差策略進場的交易人,則抱持後市可能下跌,但是幅度應不致太大的看法,且不願站在買方任由時間價值流逝而侵蝕權利金,因此同時賣出履約價較低的序列以組合成空頭價差策略。
先前提到,這四種策略雖然都認為後市將有下跌的可能,然蘊含的程度卻有不一,因此避險策略的決定仍牽涉交易人對多空判斷的主觀。
避險絕不僅是為手上的投資組合做一反向保護即可,期間蘊含的多種變數仍待交易人思量後方能決定真正進場的策略,尤其部分交易人面對選擇權的下單策略仍偏好單式策略卻忽略了上述的複合式策略(價差組合),這樣偏食的交易手法在本例中便有錯失較佳策略的可能,因此在此提供給市場參與者作為參考,以便在將來決定避險策略時作為考量。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