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宮 肌 瘤

回首頁

  生育年齡的婦女發生子宮肌瘤的機會為20%. 40 - 50 歲是發生率最高的年齡. 若已確認有肌瘤,只要無症狀產生,而且不太大,不需任何治療,每二至三個月定期追蹤一年後,接著每半年追蹤一次,如此掌握肌瘤的狀態即可。大部分患者並不會出現任何症狀,只要定期作超音波追蹤檢查即可。
子宮肌瘤的成因與症狀
 子宮肌瘤是子宮平滑肌和結締組織纖維異常增殖所致,是肌肉細胞形成的良性腫瘤,形成的原因不明。

下面列出幾種可能的因素:

(1) 求偶素的刺激: 停經後大部份的子宮肌瘤會縮小及懷孕時子宮肌瘤通常會變大都顯示其與  求偶素有關係,但有些子宮肌瘤並不受求偶素的影響。

(2) 子宮長久的痙攣: 子宮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 引起一種肌肉纖維反應。

(3) 生長素 ( growth hormone ):

 子宮肌瘤多半是多發性的, 它通常以假被膜 ( capsule ) 與周圍的組織區隔, 依照發生的位置,肌瘤可區分為:間質性肌瘤、黏膜下肌瘤及漿膜下肌瘤三種。

 
子宮肌瘤繼發性的改變:

1. 透明性變性: 為最常見和最輕微的變性, 佔所有變性的 65 % 。

2. 類粘液性變性: 即脂肪性變性, 約佔15 %。

3. 鈣化: 漿膜下肌瘤因缺少血液循環而造成鈣和磷的沉澱, 約佔變性的 10 % 。

4. 壞死性變性: 靜脈充血和間質出血造成子宮肌瘤紅色變性, 為懷孕最常見的 變性, 常伴隨痛 覺。

5. 惡性的病變: 0.1 -- 0.5 % 的子宮肌瘤有變為子宮肌肉肉瘤。
  其症狀的產生主要決定於肌瘤的位置、大小、是否懷孕及變性的狀態, 50%至75%的患者 ,不會出現任何症狀,有些患者是因陰道異常出血、經痛、腹部有下墜感、下腹部有腫塊 ,或出現不明原因的腰背痛、頻尿、便秘、殘尿感 (肌瘤過大壓迫到神經,可能會產生大 腿疼痛;壓迫到膀胱,會產生頻尿;壓迫到腸子會有便秘的情形) 貧血至醫院診察時,才 發子宮肌瘤。不孕, 自然流產都有可能.

哪些情況下需開刀

1. 壓迫到其他器官
 當肌瘤大小超過一個拳頭大,壓迫到骨盆腔其它器官,以致出現頻尿、便秘、腹脹時。

2. 月經量過多
 肌瘤會增大子宮內膜的體積,加上子宮收縮能力較差,使得月經量多,或不正常子宮出血 ,而導致貧血。

3. 骨盆腔疼痛或腹痛
 當肌瘤的成長造成缺血或繼發性病變時,引起疼痛。

4. 肌瘤生長快速
 當肌瘤長大的速度超過正常時,可能有惡性變化。

 
子宮肌瘤治療的方法包括:

(1) 輸血: 在大量出血時須考慮輸血。

(2) 手術治療:
  子宮肌瘤的手術,依照年齡、婚姻以及生育的狀況而有不同的考量。要保存生育能力者 ,適合子宮肌瘤切除術。若不想生育的婦女,則可子宮全切除手術,以避免肌瘤復發。只 要能夠保有單側卵巢,就能分泌女性荷爾蒙的功能。

a. 子宮肌瘤摘除術:
 大約 1 -- 5 % 的婦女在接受子宮肌瘤摘除術後, 仍有經血過多, 子宮肌瘤的復發率為 15 % ,  40 % 的患者術後有受孕的機會, 在 20年內 25 % 的人仍須接受子宮切除手術, 而 2/3 的病人 仍須再接受手術治療。改良式子宮肌瘤手術,方法是將子宮動脈血管結紮,使肌瘤萎縮, 再以手術切除肌瘤,可保留子宮的機能又不易肌瘤復發.

b. 子宮切除術:
 不再生育的患者, 子宮切除術是最常用的方法, 至於卵巢是否保留, 除了考慮病人年齡外亦 須注意其外表形態是否有惡性的可能。

c. 子宮動脈栓塞術:
 有經腹腔鏡結紮近端子宮動脈和經導管栓塞支配肌瘤細小動脈兩種方法。 經腹腔鏡方法需 在下腹部切開一小傷口置入器械。經導管子宮動脈栓塞術,直接穿刺腹股溝動脈,置入細 小導管,不需切開皮膚,術後無疤痕。做腹主動脈攝影時,找出內腸骨動脈和子宮動脈, 再將一毫米的微細導管置入深部子宮動脈內,做子宮動脈攝影,找出支配肌瘤的血管。先 打入200 – 400 微米的永久性栓塞顆粒,再將0.5毫米的膠質泡綿打入,將支配肌瘤血管完 全堵塞,切斷肌瘤營養血管,肌瘤體積逐漸萎縮減小。

(3) 藥物治療:
 Medroxy- progesterone acetate (Depo-Provera )、danazol、GnRH analoges, 可減小子宮肌瘤  的大小。 GnRHa可使 80 -- 100 % 的肌瘤患者其肌瘤減少 40 -- 90 % 的體積。 75 % 的體積 減少發生在第2 -- 4 個月, 並於第8個月減到最多, 但在停藥後肌瘤會漸漸恢復其原來大小並 於第 6 個月恢復成原來大小。肌瘤太大時, 可先以藥物使肌瘤變小後再接受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