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成長紀錄

寶寶姓名:

性別:

 

出生時間:

出生醫院:

血型:

懷孕週數:

寶寶的記錄

年紀

體重 (公斤)

身高 (公分)

發育記錄

月齡

日期

身高

體重

0~未滿月

3.82

3.64

53.08

51.92

1月~2月

4.64

4.64

55.19

56.04

2月~3月

5.83

5.20

59.68

57.73

3月~4月

6.43

6.05

61.80

60.97

4月~5月

7.01

6.58

64.29

63.11

5月~6月

7.68

6.92

66.43

64.59

6月~7月

8.04

7.49

68.16

67.19

7月~8月

8.37

7.69

69.99

68.16

8月~9月

8.77

8.05

71.36

69.83

9月~10月

9.03

8.36

72.90

70.89

10月~11月

9.27

8.53

73.77

72.10

11月~12月

9.48

8.78

74.50

73.10

1歲~1歲3月

9.86

9.35

76.39

75.21

1歲3月~1歲6月

10.64

10.19

80.04

78.86

1歲6月~1歲9月

11.17

10.63

82.66

81.74

1歲9月~2歲

11.48

11.24

84.64

83.74

2歲~2歲6月

12.59

11.86

88.04

86.75

2歲6月~3歲

13.21

12.78

91.08

90.34

3歲~3歲6月

14.25

13.73

95.36

94.27

3歲6月~4歲

15.02

14.61

98.67

97.56

4歲~4歲6月

15.97

15.37

102.29

101.16

4歲6月~5歲

16.51

15.81

104.66

103.69

5歲~5歲6月

17.72

16.93

108.56

107.69

5歲6月~6歲

18.32

17.70

111.54

109.95

 

關心寶寶腦部的健康 文心怡醫師

 

每一個寶寶都是家中的寶貝,即使經濟再不景氣,任何可能危害嬰幼兒的狀況,父母也不敢輕忽,都會儘速就診。筆者身為兒童神經科醫師,特別將父母對嬰幼兒腦部健康的常見疑問,加以整理,希望大家在照顧孩子時,能夠更加得心應用。

問:發燒是不是會燒壞腦子?

答:這個問題,並非簡單的是非題。大家都曉得發燒的原因很多:喉嚨發炎、耳朵發炎、肺炎、腸胃炎、膀胱炎 … 等,何止千百種。基本上如果沒有腦炎、腦膜炎這一類的病,就算燒到攝氏四十度,也不致於燒壞腦子。但是如果孩子罹患的正好就是腦炎、腦膜炎,那麼即使只是微燒攝氏三十八度,仍然有可能「燒壞腦子」。所以,腦部病變引起的發燒,有可能會對腦部造成傷害,但是其他原因引起的發燒,一般是不會影響到寶寶腦部健康的。

問:孩子發高燒抽筋,以後會不會「秀逗」?會不會變成「羊癲瘋」?

答:如果有發燒抽筋的情況,首先必須排除腦炎、腦膜炎的可能性。一般來說,我們會建議立刻就醫,由醫生根據病史和對孩子的身體理學檢查,找出發燒的原因。就像前面提到的,如果抽筋是因為腦炎、腦膜炎而引起,當然有可能留下一些神經性後遺症,例如智力減退,人格變化或是癲癇。幸運的是,大部分孩子發燒抽筋,不致於會造成腦部的傷害。這種情形,稱之為「熱性痙攣」,一般發生在六個月至五歲之間,病童體溫會超過攝氏 39度,而且十分鐘內應該會自動停止。有一點父母特別要注意,如果發作時間超過十五分鐘,一定要立刻送醫,因為持續超過三十分鐘的痙攣,則可能傷害到腦細胞。

至於俗稱的「羊癲瘋」,也就是「癲癇」,和單純的熱性痙攣關連不大。根據研究,如果孩童的熱性痙攣形態單純而典型,沒有發育遲緩,家中也沒有癲癇病史,那麼罹患癲癇的機會,與其他孩子完全相同,父母其實不必太過焦慮。

問:寶寶哭鬧時喜歡我們抱著搖一陣才肯安靜,有人說這樣對腦部不好,是真的嗎?

答:社會大眾對於「嬰兒搖晃症候群」的了解確實相當有限。小嬰兒的腦和頭骨之間,其實有一些腦脊髓液在作緩衝,輕微的搖動並不會傷害到腦。但是有時候大人會撐著寶寶的腋下忽高忽低的逗他們玩,或者乾脆把寶寶放在市售的搖搖椅上直接用腳踩去搖晃椅子。如此劇烈的晃動,就可能引起腦內或腦表面的出血,那當然就非常的嚴重。所以大家要記得,寶寶的腦很脆弱,安撫他們的動作,一定要溫和,免得造成日後的遺憾。

問:孩子學走路跌倒撞到頭,是不是要立刻送急診照 X光或作斷層檢查?

答:這要根據孩子的情況來決定。如果撞到昏過去,有痙攣情形,出現嚴重的頭痛、嘔吐現象,那一定要請醫生仔細評估,安排檢查。如果孩子只是哭一下(其至完全沒有哭),之後的活動力、食慾都與平常差不多,完全沒有上述異狀,則可以加以觀察,或者到門診追蹤,安排腦部超音波檢查。

其實孩子是否聰明,與遺傳、教育及環境都有關係。身為神經科醫生,我沒有辦法告訴父母們,如何讓孩子更聰明。不過希望透過這篇短文,讓大家不要因為自己的疏忽,而影響到孩子的未來;反過來說,也不需要因為錯誤的觀念而過度焦慮,成天緊張兮兮。

願天下父母都有健康聰明的寶寶!

 

寶寶的智能發展

﹡初生:

能看、能聽、能吞啜。喜愛爸爸、媽媽與他談話、向他微笑及疼愛他,也喜歡顏色鮮豔的玩具。

﹡第四個星期:

開始能辨認媽媽,當媽媽與他談話時,能模仿開合小口,能隨著聲響方向轉動。喜愛爸爸、媽與他談話,喜愛躺在父母的懷抱裡。

﹡第八個星期:

能微笑,能側轉眼睛,也能隨著媽媽的走動而轉動。喜愛別人向他微笑,更喜愛顏色鮮豔的玩具,和悅耳的音樂。

﹡第十六個星期:

能坐,能手握玩具,會將手放在眼前好奇的觀察,並且喜愛坐著觀察周圍。

﹡第二十四個星期:

能手握奶瓶,觸摸自己的腳趾,能自己吃餅乾,能辨別陌生人。喜愛照鏡子和躲貓貓遊戲。

﹡第三十六個星期:

聽到自己的名字能起反應,能模仿聲音,如叫爸爸、媽媽,能用手指拿東西,能擊鼓,也能在他人扶持下站立。喜愛在他人扶助下學步,喜愛別人模仿他說話,也喜愛不同顏色和形狀的玩具。

﹡第四十四個星期:

能揮手,替他穿衣襪時,能自己伸出手腳,能將玩具放入箱內。會嘗試用湯匙,喜愛玩捉迷藏、爬行和站立。

﹡一歲:

能滾球,能在他人扶持下步行,能模仿別人的動作並說一兩個單字,會用杯子。喜愛看圖畫書、聽音樂、學生字。

 

寶寶的「人生大事」 — 飲食篇 陳慧文醫師

Q:我的女寶寶是第一胎,我知道餵哺母乳最好,所以我堅持純餵哺母乳,但是我怎麼估計她喝奶的量夠不夠呢?

A:如何評估寶寶喝奶的量夠不夠?第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看寶寶是否每天的尿量都足夠,一天至少要換6次以上的尿布,而且每一次尿布的量都感覺很 “ 充實 ” 。精打細算的媽媽可以用稱重的方式把每一泡的尿尿扣掉尿布原來的重量,一整天的排尿量以寶寶的體重再除以 24小時,約等於2-4c.c.?每公斤?每小時。第二,寶寶若是喝奶之後都可以安然入睡不再哭鬧,應該是有吃飽了。第三,定期評估寶寶的生長狀況,若是體重、身高、頭圍的成長都符合理想,媽媽又何需擔心呢?

Q:我們家寶寶才四個多月大,就開始不愛喝奶了,每次喝奶都要跟他奮戰半天,我該怎麼辦呢?

A:有些寶寶厭奶厭的早。若是突發性的拒絕進食,仍需排除寶寶是否有生病的情況,如喉嚨發炎、口腔內有潰瘍、腸胃脹氣等等。假設由專業小兒科醫師檢查過沒有上述情況,只是純不愛喝奶奶,而寶寶的年紀也已經到達了可以餵食副食品的年齡了,可以直接鼓勵訓練寶寶進食副食品。原則上若無其他禁忌,四個月大以上可以開始給予果汁、青菜汁、米麥粉之類的食物。副食品的準備原則一定是液體 → 半固體 → 固體的狀態,由稀釋轉濃稠,由少量轉多量。在台灣,大部分家屬都喜歡米麥粉加入奶瓶中跟牛奶一起沖泡,但是若您的寶寶拒絕奶瓶,那就直接調配成米麥糊儘早訓練他的咀嚼能力囉!

Q:我的寶寶從出生後就非常喜歡喝母乳,我到目前仍然純粹只哺餵母乳。但是她已經20幾天大了,一天仍然要解個5-6次大便,到底正不正常呢?

A:純哺餵母乳的寶寶大便的次數往往會非常頻繁,一天下來甚至會解到20幾次,真的是「吃奶前拉,吃奶中拉,吃奶後也拉!」,不過只要寶寶的奶量夠,體重成長佳,沒有任何躁動不安的狀況就無妨。純哺餵母乳的大便形狀一般也會比較黃稀水狀,類似小小孩或成人的拉肚子呢!幸而小嬰兒的大便頻率與形狀幾乎都會在滿月前趨近穩定,即使純哺餵母乳的寶寶,其大便的頻率也會減少到一天3、4次左右,大便的形狀也會比較漂亮了。相反的是,因為母乳幾乎完全可被充分消化利用,有另一群的寶寶反而好多天才大便一次呢!總之,若父母不放心寶寶的狀況是否正常,可要即早給專業小兒腸胃科醫師評估哦!

 

寶寶的人生大事 — 「便便篇」陳慧文醫師

Q

我是一個新手媽媽,從寶寶出生以後就堅持純餵哺母乳,但是寶寶的大便次數好多,大便總是稀稀水水的,甚至邊喝奶邊拉大便呢!怎麼辦呢?

 

A  

母乳是母親賜給寶寶最好的禮物,雖然餵哺母乳非常辛苦,但是母乳中所含的各種營養成份吸收都比較完全,寶寶的大便也會比較稀稀水水的,而不像餵哺嬰兒配方奶的寶寶的大便,一開始就比較成形。許多純餵哺母乳的寶寶一天下來的大便次數甚至可高達 20多次呢!真的是「喝奶奶前拉,喝當中也拉,喝完更會拉!」。不過,這種情形一般在滿月之後就會好轉,大便的次數會漸漸減少到一天1?3次左右。有些寶寶甚至還好幾天才大便一次哩!媽媽在這段時間最重要是觀察寶寶的吸吮能力、活動力、體重成長狀況,並照顧好寶寶的小屁屁避免尿布疹即可,可別因此而停餵母乳,那就太可惜囉!
 

Q  

我的寶寶最近老是哭鬧不安,大便也變得綠綠的,而且很會放屁,肚子也很容易脹氣,到底大便的顏色怎麼樣才算正常呢?
 

A  

我們老一輩的傳統觀念認為小嬰兒受到驚嚇才會解綠色大便,但是就腸胃科的觀點來看,無論是深綠色、黃褐色、深棕色的大便都是可以接受的顏色,絕大部分是代表消化道內的膽汁等腸液經由腸內細菌代謝後的表徵。尤其是現今許多寶寶食用嬰兒配方奶粉,其中之鐵質含量必須比較高,才可讓寶寶的腸胃道吸收利用,因而大便顏色會比較綠。根據這個寶寶的症狀,有可能是因為肚子脹氣引起的腸絞痛,可以先試著幫寶寶在肚皮薄薄地抹一層薄荷膏做腹部按摩看看,若是無法改善,則要請專業兒科醫師評估如何處理哦!
 

Q  

我家寶寶自從 5個多月大起,就有便秘的情形,每次便便都面紅耳赤,哭鬧不安,而且便便也都好粗好硬,我該怎樣來幫忙他呢?
 

A  

有些寶寶由於體質的關係,在出生後的某個時間點,即使未曾換過嬰兒配方奶的品牌,也會突然發生便秘。若是發生在 4個月大之前,由於寶寶還沒有辦法接受配方奶以外的副食品,所以比較難處理,一般可以嘗試每日以肛溫計刺激肛門口(需先以凡士林潤滑),及幫寶寶做腹部按摩(需在空腹時做)。有些媽媽會嘗試給寶寶喝葡萄糖水,雖然我們不鼓勵寶寶養成吃甜食的習慣,但是葡萄糖水的確可以增加腸內的滲透壓,可以促進排便。4個月大以上的寶寶因為可以嘗試副食品了,我們鼓勵寶寶可多攝取蔬菜水果類的固體或液體,如蔬菜泥、水果泥、新鮮的稀釋果汁等,先試試是否可由飲食種類的改變來做改善。如果仍然覺得改善不大,就要帶寶寶給醫師檢查囉!

 

副食品的添加

﹡寶寶的厭奶期約自 3~4個月大開始,此時也是開始訓練攝取副食品的最佳時機。所以,寶寶滿4個月時就要開始添加副食品,添加副食品除了可以訓練寶寶吞嚥及咀嚼能力以作為斷奶期的準備之外,同時也可補充營養。

﹡寶寶添加副食品的訓練過程可分成三階段 (4~6個月、6~8個月、8個月以上),讓寶寶循序漸進的習慣大人的食物。添加原則一次只給一種新食物,盡量以安全湯匙來餵食,一天一次每次約3、4小匙,約適應3、4天到1個禮拜,就可慢慢增加餵食量,也可開始添加另一種新食物或新口味;萬一,寶寶排斥新食物,千萬不可強迫餵食。食物型態應依序從流質(如果汁類)、半流質(如果泥、蔬菜泥、肉泥),到半固體及固體類食物(如牛肉、蛋、麵條)。

﹡寶寶每開始一種新的食物,都必須仔細觀察寶寶的適應狀況,注意寶寶的皮膚與排便,是否有出疹子、腹瀉或嘔吐等症狀,若有則應立刻停止餵食該食物約 2星期,之後減量再試,屆時若仍無法適應,就等到寶寶稍大再試。

﹡副食品的製作,最好不要再加蔗糖、味素、醬油或香辣調味料,媽媽們應仔細的為寶寶選擇製作優良的副食品,以幫助寶寶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促進寶寶的健康成長。

 

唇顎裂的基本認識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

一、唇裂?唇顎裂?顎裂?

在胚胎早期發育時,嘴唇部份是由兩側組織漸漸往身體中線連結起來。如果在這連結的過程中有一些差錯,而不能照預定的進度達到連結時,就會產生各種不同部分的裂縫。若只是單純顏面上唇的地方有裂縫,稱為唇裂,若裂縫延伸至口內硬顎或更內部的軟顎部位,稱為唇顎裂,有時僅口腔內之上顎或軟顎裂開而外表正常,則稱為顎裂。

二、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大部份致病原因未明,部份是受到遺傳或環境因素的影響。遺傳因素係染色體中多種不良基因所造成的。
環境因素:

(一)病毒感染,如德國麻疹。
(二)服用藥物,如抗癌、抗癲癇、類固醇等藥物。
(三)X光輻射線照射。
(四)營養不平衡。

民間傳說母親在懷孕期間因剪布、釘門、搬家、移動櫥櫃等因素﹔純屬臆測,不足採信。

有了唇顎裂子女並不是任何人的過失,也不是父母做錯了什麼事,在醫學研究還沒有找出真正原因以前,父母親不需要為了有這樣的子女而懷有罪惡感。

三、發生率?

根據統計約每六百位新生兒中就有一位唇顎裂患者,因此台灣每年就有五至六百位「新病人」出世。

四、遺傳問題?

(一)若雙親都正常:生育第一位唇顎裂子女的可能性為一比六百。

(二)若雙親都正常且一位子女有唇顎裂:生育第二位唇顎裂子女的可能性的比率為一比二十。

(三)若雙親都正常且第一及第二位子女有唇顎裂:生育第三位唇顎子女的可能性為一比四。

(四)若雙親中有一位唇顎裂患者:生育唇顎裂子女的可能性為一比二十。

(五)若雙親中有一位唇顎裂患者且一位子女有唇顎裂:生育第二位唇顎裂子女的可能性是一比四。

(六)若雙親是唇顎裂患者:生育第一位唇顎裂子女的可能性為一比四。

 

乳牙面面觀   張東美醫師

*乳牙的發育

乳牙共有二十顆,在母體內就開始發育,出生後六個月左右,冒出第一顆乳牙,最常見是下顎門牙先長,其它乳牙再陸續冒出,但也有可能會是其它部位的乳牙先長,一直到寶寶二歲半或三歲左右,全部二十顆乳牙才萌發完成。長牙時間的早晚與順序和牙齒的健康並無關係,有少數人會較早(二到三個月)或較晚(周歲)長牙,這可能與寶寶本身體質發育有關,爸爸媽媽們不用太在意。

*乳牙的重要性

乳牙的存在,短則數年,長則十幾年,在每一個人的口腔保健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乳牙時小朋友的身心及未來恆齒的發展有相當的重要性。乳牙有下列重要的功能:

1.咀嚼:牙齒最主要的功能為咀嚼食物,嬰幼兒時期是成長發育最重要的階段,需要攝取均衡及足量的營養。具備健康且完整咀嚼功能的乳牙才能協助各種營養的攝取,避免營養攝取失調。而且牙齒是我們消化器官的守門神,好的咀嚼能力,才不致於增加胃腸道的負荷。

2.說話發音及美觀:一口健康完整的牙齒可以兒童在學習發音時,口齒清晰,不致於語焉不詳,造成溝通上的困難。在微笑時可以唇紅齒白,有助於建立兒童之自信。

3.促進顎骨正常的發育:嬰幼兒顏面骨頭的發育還在持續進行中,如果單側的牙齒病變,常會使孩子不敢以患側的牙齒咀嚼,日子久了可能會造成顏面的不平衡。

4.引導恆牙萌發至正確位置以及當做空間維持器的功能:由於乳牙在一定的時間會脫落而由恆牙取代,恆牙要萌出正確,必須要有乳牙的誘導及適當的空間,而這種適當的空間就必須藉著乳牙來維持。假如乳牙因為嚴重蛀牙或外傷,造成提前掉落,雖然可以使用人工的空間維持器來取代,但其功能都不會比原本自然齊全的乳牙來得好。

因為乳牙的琺瑯質比恆齒來得薄,因此抵抗力較差,蛀牙的速度較快,只要一不小心,便會蛀到牙神經,引起牙痛。更嚴重時,會長牙庖,嚴重影響到小孩子的進食,並且會傷害到恆齒的發育。因此乳牙蛀牙應該要立即填補,不要誤認為反正乳牙是早晚會換而不加以處理,延誤治療的時間。
不良的飲食習慣,例如每次餵食的時間過長、抱著奶瓶睡覺。

*如何照顧幼兒乳牙

以一個兒科醫師的立場,我個人建議:

1.養成寶寶好的餵食習慣:不要讓嬰兒抱著裝有牛奶、果汁、或任何含糖溶液的奶瓶睡覺,如果他真的需要一些安撫,才能睡著,可以用清水或是奶嘴代替。

2.養成寶寶刷牙的好習慣:當第一顆乳牙長出時,父母就必須要幫忙將牙齒清洗乾淨,尤其是睡前,一定要用乾淨的紗布沾冷開水,擦拭牙齒,或者用乳牙刷或指套刷來幫嬰兒刷牙。

在寶寶兩歲時,可以讓他們自己來刷牙,但是父母務必要再幫忙刷一次,並且每天協助他們使用牙線,清除殘留在齒縫的食物。六歲以後,父母只要負責監督即可。

3.定時檢查:不論有無蛀牙,都應該至少每半年到合格的牙科醫師那兒檢查牙齒,讓牙醫生檢查是否有蛀牙、或做蛀牙的後續追蹤、觀察牙齦狀況、檢查換牙順序及咬合狀況、顏面發育。另外也可以請牙醫師協助塗氟或齒面裂溝封密劑,對於蛀牙的預防是十分必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