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常見疾病

以下提供一些嬰兒常見的疾病及症狀當察覺時應做適當的處理

疾 病

症 狀

處 理 方 法

發 燒

肛溫超過 37.8℃就是發燒

應即就診,同時不要為病童穿上厚衣或蓋棉被。

腹 瀉

糞便稀爛,帶黏液、血絲,次數比平常多多。

速速就醫。

傷 風

初時嬰兒會打噴嚏、流鼻水,之後轉為濃鼻涕及鼻塞。

應即就診,非經醫師指示切勿隨便用藥。

咳 嗽

咳嗽頻密,呼吸困難。

應即就診,非經醫師指示不要亂用咳嗽藥或其他藥物。

便 秘

大便太硬,排便困難,導致肛門裂傷。

應即就診,非經醫師指示不要亂用瀉藥或其他藥物。

寶寶發燒了嗎? 張東美主治醫師回答

Q:寶寶的體溫要超過多少才算是發燒?

A:一、人是溫血動物,一年四季幾乎都可以維持在37 ° C左右的恆溫。至於寶寶何種體溫才算發燒?依測量方式不同而有些許差異:

1.肛溫:被認為是最準確的測量方法。首先讓寶寶側躺,將肛溫表的水銀端先用凡士林潤滑,再插入嬰兒的肛門口約1.5至2公分,量1至2分鐘取出即可,一般肛溫高於38?,就要考慮寶寶可能發燒了。這種測量方式雖然最準確,但是不方便、小寶寶不舒服,而且不可用於腹瀉、肛門受傷或手術後的病人。

2.腋溫:將體溫計的水銀端放在嬰兒的腋下中心,將他的手臂放在胸前以夾緊體溫計,如果小孩太小,父母就要幫忙固定手臂和體溫計,須測量3至5分鐘,如果腋溫高於37 ° C,就要考慮寶寶發燒了。但此種方式準確性不佳,容易受到流汗、體溫計夾不緊因素所影響。

3.口溫:測量時,須先用清水將體溫計擦拭乾淨,將體溫計的水銀端放在寶寶舌下,如果口溫高於37.5 ° C,就要考慮寶寶是否發燒。不過,此種方式不得使用於三歲以下或意識不清的孩童,以免造成危險,且容易受到口腔內食物的干擾。

4.耳溫:將耳溫槍輕輕插入外耳道內,一歲以下要將耳朵拉直,一歲以上則要將耳朵往上後方拉,再按下開關,即可知道溫度。一般耳溫槍的測量,可自動換算成肛溫或口溫,端看您的設定。

預防過敏寶寶是 e世代父母必修之課程  顏大欽醫師

寶寶出生後如果常有發癢皮膚炎,腹瀉或反覆支氣管炎,就有可能是所謂的「過敏寶寶」!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每 5個新生寶寶中未來就有1個可能是過敏兒,平均比率達20%,若有家族過敏史存在,寶寶發生過敏的機率會更高。

常見的過敏症狀

1. 異位性皮膚炎:反覆性癢性濕疹,皮膚乾燥,粗厚

2. 牛奶過敏:慢性腹瀉,腸絞痛,嘔吐,皮疹,夜哭

3. 氣喘:長期咳嗽,喘鳴,及不等程度的呼吸困難

4. 過敏性鼻炎:反覆鼻癢,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異位性皮膚炎及牛奶過敏,常見於1歲以下嬰兒,氣喘及過敏性鼻炎多2歲以上發作,但少數仍可於1歲前發生。發生這些過敏病的原因,主要是有過敏體質的小孩,在接觸了過敏原或非過敏原的刺激因素後,身體產生過敏免疫反應而引起種種臨床症狀。

這種過敏症狀有以下幾個特點:一、症狀可以持續多年,控制良好以後多可改善,二、常有家族過敏史,三、控制不好時,會發作頻繁影響生活及學習狀況,四、牛奶過敏厲害時,會影響生長和發育,五、氣喘嚴重時,生命會受威脅,六、過敏疾病常交替存在同一過敏兒。過敏病的成因是遺傳及後天環境互動的結果,在遺傳因素方面,那些出生寶寶長大後會比一般寶寶未來較有過敏疾病的發生呢?我們可利用「家族過敏指數表」來預測寶寶是否未來可能比一般寶寶較有過敏體質,也就是說,寶寶是否為高危險過敏家族的成員。

* 明顯過敏:指已經醫師診斷有下列疾病之一,氣喘,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牛奶過敏或蕁麻疹。

# 可能過敏:有上述明顯過敏疾病的症狀,但持續短暫或無再發過。

將四大項的個別分數相加,即為家族過敏指數,例如:張太太目前懷孕,丈夫、父母、兄弟姊妹和自己均屬於可能過敏情形,且寶寶是第一胎沒有兄姊,則家族過敏指數為: (2+2+0+1=5)

正確的預防方法如下,可有效減少未來過敏症狀的發生。

1. 孕婦懷孕後,應避免自己抽煙,吸入二手煙及避免接觸空氣中之過敏原。

2. 母乳哺育至少3~6個月以上,且媽媽應避免食用含過敏原的食物,或餵食低過敏的水解蛋白配方嬰兒奶粉。

3. 延緩副食品的添加,至6個月後才開始,易過敏的食物如:花生,蛋白,有殼海鮮等,宜1歲後再添加。

4. 減少接觸環境的過敏原,如:塵梁,狗,貓,花粉等。

5. 嬰兒時期儘量避免呼吸道感染。

目前胎兒臍帶血 IgE 數值(過敏抗體)的高低,也有學者用來預測未來過敏疾病的發生,可是正反兩派的意見均有。而前述有家族過敏史的出生寶寶長大也不一定絕對會有過敏症,但若以家族過敏指數加上臍帶血Ig E兩個指標來當預測之方法,應能更準確地預測過敏性疾病。

在高度文明的社會中,忙碌的人們追求的是生活品質的提高;但需了解,家中如有過敏寶寶,影響家庭生活品質及父母精神壓力是文字所無法形容的。在預防醫學日益蓬勃的今天,如何預防過敏寶寶過敏症的發生,是所有為人父母必修的課題。

簡易家庭過敏指數 (FAS)自我檢測

在此特別提供家長一種簡單的「自我檢測法」,只要 3分鐘DIY就可判別寶寶是否屬於〝高危險群過敏家族〞,如是高危險過敏家族的寶寶,能在寶寶過敏症狀未出現時,先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則可避免或延遲過敏症的發生。計算方法如下:

預防寶寶過敏從懷孕開始 葉國瑋   醫師

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蕁痲疹以及牛奶過敏,都是嬰幼兒常見的過敏疾病,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發生這種過敏病的主要原因是具有過敏體質的小孩,在接觸了過敏原或非過敏原的刺激因素後,身體產生過敏的免疫反應而引起臨床症狀。

這些臨床症狀,如果以打噴嚏、流鼻水、鼻塞為主,稱為過敏性鼻炎;以久咳、哮喘來表現的就是氣喘;以皮膚乾燥、抓癢及溼疹來表現的就是異位性皮膚炎;如果是因為牛奶蛋白引起的種種過敏症狀,則稱為牛奶過敏。這種過敏症狀有以下幾個特點: (1)症狀可以持續多年,(2)發作頻緊,(3)可能影饗生活及學習狀況,(4)牛奶過敏厲害時,會影響生長和發育,(5)氣喘嚴重時,生命會受威脅,(6)黑眼圈。所以面對過敏疾病,加以有效的預防、控制與治療,是相當迫切的課題。

過敏體質和遺傳有關:根據統計,父母親之一有過敏性疾病,其子女中約三分之一會發生過敏性疾病;而父母親二者都有過敏病的,其子女約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機會發生過敏性疾病。更就氣喘而言,氣喘病童在二等親當中,可以問出同樣有氣喘病的機會大約有 30%。就過敏性鼻炎而言,則有50%的機會可以在家族中問出同樣的疾病。所以說兒童過敏病與體質關係相當密切。

有過敏家族史的父母,最關心的是到底有無方法可以「根本預防」生出過敏兒?
如何使過敏高危險群父母不要生下過敏兒,一直是過敏學者有興趣而且常有爭議的研究課題。目前普遍被接受的觀念是:如果是過敏高危險群母親,應從懷孕的第七週開始避免接觸環境中(包括空氣及食物)的重要過敏原或非過敏原的刺激困素,而且嬰兒出生後也接受環境控制,則將來發生過敏疾病的機會比較低,或比較晚發病,或發病的症狀比較輕微。研究也顯示,過敏高危險群嬰兒,如果從出生時起,以母乳或水解蛋白配方奶粉餵食,以減少嬰兒早期接觸牛奶蛋白,則在周歲內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的機會和嚴重度,都比餵食一般配方奶粉者低。所以目前針對過敏高危險群孕婦及嬰幼兒,我們有以下建議:

一、孕婦從懷孕後第七週開始,即應避免接觸空氣中的致病困素。包括塵 、花粉、黴菌、香煙及二手煙。

二、嬰兒出生之後,應以母乳或水解蛋白配方奶粉餵食至少六個月。

三、幼兒六個月之內不必添加副食品。六個月後副食品之添加,需留意前述易致過敏食物是否引起過敏症狀,或根本予以避免。

四、嬰兒亦接受良好的環境控制,尤其是避免二手煙及塵 。

在預防醫學日益蓬勃的今天,如何預防生下過敏寶寶,是所有為人父母都必須注意的課題。總而言之,「預防勝於治療」才是面對嬰幼兒過敏的正確態度!

氣喘病的成因與診斷 兒童過敏氣喘風溼科

氣喘並在台灣話稱為「口夏 龜 」,口夏 是形容其發出的聲音,而龜指其喘起來很難受,頭往下垂用力吐氣導致背部縮起來,像龜一樣,如果看過氣喘厲害發作就可以很快想像出那種模樣。很明顯地,由字面意思可以明白體會到氣喘就是指呼吸困難,而且呼吸道發出聲音,而在臨床上其表現的特點為:

〈一〉突發性及可恢復性的呼吸道阻塞。
〈二〉呼吸道的發炎反應。
〈三〉呼吸道敏感增加。

從 1970年代以來,許多報告都指出,全世界氣喘病的罹病率持續在增加,而且嚴重度、住院率和死亡率也隨著增高,台灣地區也不例外。根據前長庚兒童醫院院長謝貴雄教授曾調查大台北地區,學童氣喘病罹病率,已由民國63年的1.30%增加至83年的10.79%,20年間增加了8倍。民國83年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曾調查全國98家教學醫院,發現於民國76年到83年,共有14例因氣喘病死亡的兒童病例〈男九名,女五名〉其中有十例完全沒有預測會到死亡的程度。三例因過度依賴支氣管擴張劑而死亡。

有關氣喘病增加的原因,有很多種說法,包括工業化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如工廠及汽車排放廢氣增加〉,工商社會下飲食習慣改變〈如西式漢堡、速食、牛奶餵食代替母奶〉容易造成新過敏原增加。文明進步所帶來的強烈生存競爭和心理壓力,且居家環境趨向封閉式空調系統和不易清洗的屋內裝潢〈如厚重地毯、窗簾等〉有助於室內過敏原和空氣污染物之囤積,以及一些尚未明白的因子,都可能促使氣喘病增加。

氣喘病的分類

依據其發病的原因可分為三大類:

〈 1〉過敏性或外因性氣喘〈10%〉,這類病人大多有過敏性疾病家族史,同時發病年齡都比較小。實驗檢查可以發現大部分這類病童血液中的IgE和嗜酸性白血球增加;同時大都能找到過敏原。

〈 2〉內因性氣喘〈約10%〉
大部分無過敏性疾病家族史,很多是成人才發病。血液中的IgE和嗜酸性白血球,大都在正常範圍;皮膚的過敏原測驗多半成陰性反應。

〈 3〉混合型〈約80%〉
氣喘的發作和過敏性及非過敏因素都有關係,是最常見的類型。

氣喘病的誘發因素

氣喘病人具有異於常人的超敏感呼吸道,當病人與一些引起氣喘發作的激發物接觸後,就會引發氣喘,而這些激發因子依免疫學理原理,大略分為〈 1〉過敏原〈外因性〉及〈2〉非過敏原〈內因性〉兩類。

〈 1〉過敏原:台灣屬於海島型氣候,地處亞熱帶,終年溼度高,四季又不分明,易引起過敏原孽生,而依專家研究報告指出,在台灣最重要過敏原是家塵〈93.4%〉,塵       〈90.2%〉,其他依次為蟑螂〈45.0%〉,黴菌〈37.0%〉,舊棉絮〈37.5%〉,草蓆〈31.2%〉,花粉和食物較少有關係,近年來空氣污染中的一些成分,也被懷疑是過敏原。

〈 2〉非過敏原:除了過敏原之外,一些過敏原因子也會引起呼吸道過度反應,造成氣喘發作,這些因子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氣候劇烈變化〈春夏之交、秋冬之際、溫度、溼度變化大〉,空氣污染〈打掃房屋、清理被褥、工廠或車輛廢棄及抽煙等〉、刺激呼吸道〈如蚊香香味、香水、殺蟲劑、樟腦丸及油漆味等〉,精神情緒不穩定、劇烈運動、冷熱變化〈冰冷飲料、水果等〉。

(轉載自兒童過敏氣喘風溼科衛教手冊)

氣喘孩童戶外運動的注意事項 顏大欽主任

一、前言:
氣喘孩童就如同其他正常孩童一樣,喜愛跑跑跳跳,但百分之四十至九十的氣喘孩童在劇烈運動後會引起支氣管壁痙攣而發生咳嗽、喘鳴等氣喘症狀,此即所謂運動誘發型氣喘。故氣喘孩童從事戶外運動時就必須知道如何去處理這種現象。

二、運動誘發型氣喘的階段變化:
運動誘發型氣喘通常在劇烈運動後的6到8分鐘後會出現咳嗽、呼吸喘鳴聲,和氣喘發生一樣;嚴重時,會使患者停止運動,並需藥物緩解,一般在30至60分鐘內會恢復正常呼吸及肺功能。最危險的時間為最初出現症狀10分鐘內,須特別小心注意。

三、運動誘發型氣喘的成因:
在劇烈運動下,呼吸速率及吸入空氣量大為增加,此時可能吸入大量乾冷的空氣,引起呼吸道滲透壓改變,使支氣管過敏細胞釋出化學物質,引起支氣管收縮引發症狀。

四、運動誘型氣喘對孩童身心的影響:
運動誘發型氣喘在乾冷空氣、空氣污染、過敏原多的環境下特別容易發作,此種現象常導致氣喘孩童畏懼運動,容易退縮,人際關係變差,產生不良的自我形象,影響其身心發展甚鉅。事實上,大多數氣喘及過敏患者在氣喘控制良好下都可依其所需運動。適量的運動,可改善其肺功能及身體狀況,對身體反而有莫大的助益。

五、父母或老師須特別注意的早期症狀:
運動耐力不足是早期應注意的事項,例如孩童在跑步或遊戲中無法跟上同伴、無法持續跑步五分鐘以上或在運動中出現暈眩,就應特別注意,大多數人運動後都會呼吸急促,但運動後喘鳴遠比上氣不接下氣嚴重的多,父母及孩童本身應倍加注意。

六、與運動誘發型氣喘有關的因素:
1.   氣喘病情是否控制良好。
2. 運動時的身體狀況。
3. 運動的種類。
4. 運動場所及空氣品質。

七、孩童有運動誘發型氣喘時,根據以上的危險因素,可依下列方式來處理:

1. 家長應與體育老師溝通,在孩童有此情形而須停止活動時,不要誤會其偷懶而不想上體育課。
2. 運動前須作15分鐘之暖身或伸展運動,可使不穩定氣喘孩童在往後三個小時內從事運動時,較不易誘發氣喘症狀。
3. 選擇適合氣喘學童的運動種類,原則上以能間歇性休息的運動為佳,游泳為第一選擇,其他如排球、羽毛球、體操等,找出適合自己的運動。
4. 選擇適合運動的場所,要避免有塵土飛揚的室外環境或在又乾又冷的空氣環境下作運動。
5. 預防性藥物的給予,可在運動前數分鐘吸入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或sodium cromoglycate(咽達永樂,Intal-5)2下,嚴重者兩者也可合併使用,可維持2至4小時;亦可在運動前30至60分鐘使用吸入型長效支氣管擴張劑,可維持9小時以上。
6. 萬一運動中發作,應立即停止運動,馬上給予吸入劑型短效支氣管擴張劑2到4下,需要時可15至20分鐘一次,共3次。保健室應常備吸入劑型短效支氣管擴張劑。
7. 若孩童常有運動誘發型氣喘應就診,由醫師指示是否應調整藥物治療計畫。
八、學校護理人員可利用錄影帶教材或舉辦演講等活動,來教導老師及氣喘學童有關氣喘照護方面的知識。

*醫師的愛心叮嚀
只要懂得如何處理及預防運動誘發型氣喘,氣喘孩童就如同正常孩子般,能跑跑跳跳,對自己產生信心,甚至能改善心肺功能及身體狀況,使身心發展得到最大之益處。

氣喘病童之居家護理   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

 
氣喘病是指呼吸道對環境中各種不同的刺激,產生過度反應的結果。呼吸道的過度反應會造成呼吸道的收縮,呼吸道黏膜腫脹、發炎細胞及發炎物質的堆積,引發呼吸道上皮細胞的破壞,形成氣喘病的症狀。因氣喘病的發生除了遺傳體質之外,周遭環境是誘發氣喘病發作非常重要因素,因此藉著環境的改善,可直接達到防止氣喘病發生的目標。  

避免或控制氣喘病發病的誘因  

(一)環境因素之致病因子  
  (1)過敏原:  
臺灣地狹人稠,又屬於海島型氣候,地處亞熱帶,終年濕度高,四季又不分明,因此以家塵蹣為最重要過敏原,其次是舊棉絮、黴菌和蟑螂,再其次是貓、狗、鳥類等等寵物的皮屑和唾液。台灣沒有大片土地可供種植同種花草樹木生長,因此對花粉過敏比歐美等國少,至於食物則很少有關係。  
〈2〉非過敏原:  
一些非過敏因子也會引起呼吸道過度反應,造成氣喘病發作,而這些因子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氣候劇烈變化〈溫度、溼度、風速及氣壓〉、空氣污染〈打掃房屋、清理被褥、工廠或車輛廢氣〉、刺激味道〈如蚊香、燒香、香煙、香水、殺蟲劑、油漆、甚至於廁所臭味等〉、哭笑等心理因素、劇烈運動、冷熱變化〈洗澡、冷氣房、冰冷飲料及水果〉。  

〈二〉改善生活環境以避免過敏疾病發生  
  〈 1〉過敏原的控制:  
1.狗、貓、鳥類等寵物類  
室內不要養狗、貓、鳥類等寵物,因為動物皮屑、及排泄物或分泌物很容易引起過敏。  
2.黴菌  
黴菌容易生長於高濕的環境中,因此居家環境保持溼度在50-65%之間可抑制黴菌繁殖,宜使用除濕機再加上房間內採用空氣過濾器並定期更換濾網,則可達到避免接觸黴菌等過敏原。  
〈2〉非過敏原的避免:  
除了過敏原之外,一些非過敏因素也會造成氣喘病人呼吸道的傷害,應儘量避免。  
1.呼吸道感染流行期間,應儘量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如遊樂場、戲院、百貨公司等,避免呼吸道感染,因為呼吸道感染常常會加重過敏症狀,甚至引發氣喘發作。  

2.天氣變化較多的季節,如春夏之交,秋冬之際,早晚溫度變化很大,應注意保暖,以減少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3.避免進入空氣污染區,目前有許多證據顯示空氣污染會影響氣喘的發病率。

4.避免接觸刺激性味道,有報導指出抽煙及吸二手煙不僅會增加氣喘盛行率,也會使氣喘的症狀更加嚴重,因此屋內不僅自己不能抽煙也不可有人抽煙〈二手煙〉。

5.避免接觸刺激性味道,儘量少用蚊香、燒香、油漆、香水、樟腦丸、殺蟲劑等有刺激氣味物質,廚房宜使用抽油煙機,可減少油煙散漫,廁所也要隨時沖洗,防止臭味產生,因刺激性煙霧很容易刺激呼吸道,增加呼吸道的敏感度。  

6.運動後及病情不穩定時避免食用冰冷飲料及食物,宜多喝溫開水,至於是否要迴避何種食物,則視病人吃了該項食物是否會引發氣喘發作而定,一般而言氣喘發作與吸入空氣中過敏與非過敏刺激物質最有關聯,與食物種類較無關係,不過仍有少數病人會因服用某些特殊食物或藥物而產生症狀。  

7.在乾冷的季節進行劇烈運動時,很容易改變氣管管壁之溫度與溼度,引起氣喘發作。至於較緩和的運動如游泳、騎自行車及體操、慢跑等,則鼓勵去做,但需視病人情況適可而止,並隨時準備止喘藥物在做運動之前使用,避免引起氣喘發作。  

8.避免情緒過度激動、緊張。

以上種種過敏和非過敏因子,氣喘病人如能深切體認、好好避免,將可免除氣喘發作,或者把症狀減至最低程度。  

如何決定是否讓您的氣喘小孩上學 長庚兒童醫院 — 台北兒童內科

(一)大概可以上學

(1)鼻塞但無喘鳴聲

(2)輕微喘鳴但服用藥物後立刻消失

(3)能進行日常生活活動

(4)不需格外費力呼吸

(5)尖端呼氣流量計指數正常

(二)最好請假

(1)感冒喉嚨痛

(2)高燒

(3)咳嗽喘鳴經服藥一小時後未見改善

(4)呼吸困難或急促

(5)尖端呼氣流量儀在個人最佳值65%以下且對藥物反應不佳

即使您的小孩有氣喘,他仍可與其他小孩一樣玩遊戲並參與一些活動。

許多氣喘病童在運動,跑步或激烈嬉戲時會有咳嗽,喘鳴現象。父母親總是希望限制他們的活動來避免氣喘,事實上我們治療氣喘病童的最終目的是氣喘病童可以作他們想作的事而不受限制。

(1)在作任何活動限制時,先看看您的小孩能做些甚麼活動,並幫他再多做一些,不可編出一些毫無理由之限制規則來約束他。

(2)以發生在您小孩之情況來限制其活動。

(3)充份與您的小孩討論。

(4)熟習氣喘發作時應如何應變。

(5)儘量使您的小孩能多作一些活動,並找些特別的方法來避免氣喘之誘因。